这两天看了拼多多的一出大戏,其公关水平相信各位看过了也都会相视一笑,但是加班这把悬在我们头顶上的剑,还是让我觉得很焦虑,为什么这么多公司宁愿实行996也不愿意多招几个人?

制造业21世纪初以来,工厂大都变成了“歇人不歇机”的制度常态,机器24小时连轴转,工人12小时工作,然后休息,换一批工人继续在生产线上磕。
这是因为技术没有大突破,只能另辟蹊径从速度上超越同行,只要出货够快,也能取悦消费者,取悦市场。
那么放到互联网行业呢?互联网行业有一条铁律,被很多资本家奉为经典:快比完美重要。只要比别人先跑起来就一定更有优势。
然而和制造业不同的是,互联网行业人就是生产线,至于电脑只不过是工具,是工厂员工手里的扳手。
所以互联网行业同样需要拉长每一条生产线的工作时间,也就是拉长每个人的工作时间。

那么你要问我,多雇几个人,两三条生产线倒班干活不就可以了吗?
直接说程序员最常见的改BUG吧。
一个人做:出现BUG,一对结果,不是特别离谱,直接可以大致判断出可能是哪几个地方的问题。
两个人做:同事写的代码出现BUG,他下班了告诉你要帮他改,你照着他的思路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代码,最后骂骂咧咧说怎么这种低级错误都会犯。
是的,制造业可以这么做是因为流程是固定的,而互联网行业每个人的思路都不一样,就像一道数学题,只有一个答案但是可能有四五种解法。所以这样倒班极其容易沟通不足导致效率低下。

你又要问了,那招多两个人,都做白班不就行了?
更不行了。
制造业的工序是来了订单,机床上的车钳铣刨同时开足马力,干就完了。
但互联网公司里各个部门,经常是区域性预警。
今天公司出来个负面,公关部忙破头;明天有展会,还安排了高管专访,市场部忙的裤衩都提不上;后天更新版本,程序员忙的头油呼呼往外冒。
所以你说多招人,招给哪个部门合适?

总结下来就是两点: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流程越标准的岗位人数越多,下班时间越固定,比如客服。越是高精尖的岗位人数越少,单人的工作时间拉得越长,比如决策、程序员都属此列。
在互联网公司,各部门之间的专业范畴划分极度清晰,大部分忙的时候都是区块标红,不是所有部门都是满功率运行,所以平摊式的招人,并不能满足需求。

那互联网行业这样内卷就要认命?要赶一个新项目,整个团队就得加班到凌晨?
当然不能束以待毙,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协作效率,我们也花了不少时间去找各种合适的开发工具来配合使用。
现在中台化管理越来越流行,市面上各种以团队协作为卖点的开发工具也层出不穷,拿我所在的API行业举例,国外的出名的就有Postman,Swagger,国内的也有Apidoc,Apizza,Eolinker等等。

拿我现在用的Eolinker来说,国内软件对比国外软件的技术优势不大,但是语言的理解度和功能的完善度是我们当时选用的时候参考的很大的方面,而且也有内置的项目管理和协作的功能,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其他的就不说啦,再说就跑题了,想用的直接在www.eolinker.com上试试就好了。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文章来源: 博客园

原文链接: https://www.cnblogs.com/dc20181010/p/14236559.html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