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认知,享受神秘

前言:一直以来,我们不断的被教育:“建认知”,“扩展认知”,“突破边界”...殊不知,其实是在不断的在“束缚”自己,然后以“打破边界,提升认知”为快乐,称之为“成长”,其实是自我头脑里面的一个游戏而已,或者说“所知障”。于是,我们的生活,职场,陷入这种无尽的“轮回”之中

接受无知,观照神秘(觉篇)

  似乎,我们每个人都很难以接受“自己的无知”,以“无知为耻”,为了使得自己不显得“无知”,开始用外界的各种信息来“填充”,“装饰”自己的大脑,我们甚至很少去深度思考,探究这些信息的来源,或许来自于是“某某专家”,“某本书籍”,乃至于曾经某位古代先贤所所说(现代人对古代很多经典的解读,都带着自己的观点、偏好和见解)。

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的脑子里面装满了别人的言论,别人的评判,别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我们“活在别人的口中”。

 

  面对外界飞速的变化,其实可以尝试: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物都弄得清清楚楚。让各种新的、旧的关系自然而然。因为,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无论是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其实都有一定的“原因”在里面,或者说“有背后的道理”在运作。

 

  很多时候,会发现,我们会特别“刻意”去“把控,掌控,乃至于控制”很多事情的发展,因为我们又被教育“要刻意练习,要有计划,要有执行力.....”。其实我们回头想想,很多时候,我们都似乎都迷失在“相对,对立”的极限里面。

 

  什么意思?就比如说,“要有执行力,计划”,这不是让我们死板的丁是丁卯是卯的看着时间做事情,而是有一个规划,这个规划只是指导,不是“律法”,因为周遭的人事物都是随时变化的。一个规划,计划,其实要不断的“变化,成长”。所以,规划,是“长出来的”;计划,也是要“生长”的;战略,更要“生长”;产品,也要变化,“生长”的。犹如种子入土,然后不断的成长,变化。

 

  经过无数的现实的摩擦之后,有了很多的体悟。其实,没有必要非得费尽心力刻意的使事物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只要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接纳即可。比如说,不要总是辛苦的去试图了解你的爱人、孩子、老板、父母,以及任何人。因为一切都是应“时空”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下,同一个人的变化很大。例如,你今天请同事吃一顿饭,大家很开心,过几天请,大家可能都不来。

 

  当某种期望破灭的时候,本质上是我们脑子里面构建的幻象破了,其实这一切或许和别人没有关系,完全我们自己玩的游戏。放轻松,顺自然,开始体会:你认为的“有”,只是你认为你的世界“有”,这不是真相。什么意思,说点人话吧。比如,你以为工作、创业996,007就可以加官进爵,升职涨薪,其实这都是“以为”,即便有公司规定,乃至于领导的承诺,最后的结果也不尽然

  

  做一个敏锐的旁观者:少些判断,多些聆听。

做一个从心的参与者:多些好奇,少些固执。

事情,我握现在手头,结果不是我们可以控制和操作的。

 

破除格式,体验神秘(悟篇)

我们大多数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学会了对事物的分类。我们从小开始对周边的事物进行命名。我们刻苦学习如何能够正确的定义事物,以便我们可以得到“高分,认可”。

而且,大多数的教育机构都坚持“条理化”,“规划化”,“清晰化”,而且用各种专业的标签,甚至设置不同的“专业,学科”把我们不断的“割裂”。或许,没有人告诉我们:其实没有任何的头衔、学位或者某种类别是可以真正定义我们的。

 

  尽管我们无休止的进行分类,但是每一种动物、植物、矿物质以及人类都是不可能真正地被描述清楚的。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都是我们“定义”的世界,我们对周围的人事物贴满了各种标签,“好人,热情,白领,有车”,因为我们试图用这些“标签”去了解、认知这个世界。

 

  毫不客气的说,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标签簇”里面,一旦周围的变化没有在我们定义的“标签”里面,我们会“惊慌,害怕”,于是为了填补这个“恐惧”,我们引入新的标签,不管这个标签是否和真实是否一致,因为这些标签的引入和定义,是基于我们的推断,学习,而这些推断和学习的数据基础,来自于我们曾经拥有的“标签数据”,很类似IT里面的数据挖掘。

 

  其实我们很难真正的去了解整个世界,我们其实在采用一种“类比”的思维在体验这个世界。通过看到周围的“现象”,然后归类,划分集合,贴上标签,来定义这个世界,或是说“取象比类”。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尽情的去体验呢,何必要苦苦的“拘泥于曾经定义的标签”或者说,固执己见。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文章来源: 博客园

原文链接: https://www.cnblogs.com/yanyangtian/p/17070165.html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