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rt 入侵检测系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snort IDS工作原理

2.应用snort 三种方式工作

二、实验环境

系统环境:Windows环境, kali环境

三、实验原理

1.snort IDS概述

Snort IDS(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强大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它具有实时数据流量分析和记录IP网络数据包的能力,能够进行协议分析,对网络数据包内容进行搜索/匹配。它能够检测各种不同的攻击方式,对攻击进行实时报警。此外,snort 是开源的入侵检测系统,并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和可移植性。

2.snort IDS体系结构

Snort IDS体系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snort的结构由4大软件模块组成,它们分别是:

(1) 数据包嗅探模块——负责监听网络数据包,对网络进行分析;

(2) 预处理模块——该模块用相应的插件来检查原始数据包,从中发现原始数据的“行为”,如端口扫描,IP碎片等,数据包经过预处理后才传到检测引擎;

(3) 检测模块——该模块是snort的核心模块,当数据包从预处理器送过来后,检测引擎依据预先设置的规则检查数据包,一旦发现数据包中的内容和某条规则相匹配,就通知报警模块;

(4) 报警/日志模块——经检测引擎检查后的snort数据需要以某种方式输出。如果检测引擎中的某条规则被匹配,则会触发一条报警,这条报警信息会通过网络、UNIXsocket 、Windowspopup(SMB)、SNMP协议的trap命令传送给日志文件,甚至可以将报警传送给第三方插件(如snortSam),另外报警信息也可以记入SQL数据库。

3.snort应用

Snort采用命令方式运行。格式为:snort-[options]。Options为选项参数:filters为过滤器。

Snort命令 选项参数
-A <A=alert>报警方式:full(报警内容比较详细),fast(只记录报警时间),none(关闭报警功能)
-a 显示ARP包
-b 以tcpdump的格式将数据包记入日志
-c 使用配置文件文件内容主要控制系统哪些包需要记入日志,哪些包需要报警,哪些包可以忽略等。
-C 仅抓取包中的ASCLL字符
-d 抓取应用层的数据包
-D 在守护模式下运行snort
-e 显示和记录数据链路层信息
-F 从文件中读取BPF过滤信息
-i 使用网络接口文件
-N 关闭日志功能,报警功能仍然工作
-p 关闭混杂模式的嗅探
-s 将报警信息记录到系统日志,日志文件可以出现在/var/log/messages目录里
-V 显示版本号

四、实验步骤

1.启动kali虚拟机,在终端中输入命令:apt-get install snort 进行安装。(此处kali已安装snort)

Snort安装完成后,输入命令:snort -v,查看snort的版本信息,如下图所示:

2.自定义规则

使用自定义规则需要对snort配置文件进行配置工作,输入命令:leafpad/erc/snort/snort.conf,打开snort配置文件snort.conf,如下图所示:

在打开文件51行做如下修改,将IP变量HOME_NET的值改为本机kali主机的IP地址,如下图所示:

观察snort.conf配置文件可以发现规则文件都在路径RULE_PATH中,文件113行可以看到,RULE_ PATH 的值为/etc/snort/rules,所以规则文件都在/etc/snort/rules目录下,如下图所示:

在终端中输入命令进入目录:cd /etc/snort/rules,如下图所示:

在/etc/snort/rules 中开始自定义自己的规则文件,在/etc/snort/rules中打开终端,输入命令touch 70.rules创建新的规则文件,如下图所示:

返回snort.conf文件中,将578行至696行全部添加#号注释,在697行处添加如下内容用于在配置文件中包含自定义规则文件70.rules,此配置的目的是入侵检测模式使用snort的时候,snort仅以规则文件70.rules中自定义的规则来进行工作。如下图所示:(在配置文件snort.conf中包含自定义规则文件70.rules完成配置文件snort.conf修改后,保存文件)

接下来打开70.rules文件,添加一条简单的规则,如下图所示:
内容如下:alert tcp $EXTERNAL_NET any -> $HOME_NET 80 (msg:"Web Access";sid:1)

[注释]:此条规则的含义为任何源地址不为kali本机地址,目标地址为kali本地地址,目标端口为80的TCP数据包都将触发报警

  1. alert:生成一个告警,然后记录这个包
  2. tcp:规则匹配数据包协议的类型为tcp
  3. $EXTERNAL_NET:IP地址,在snort.conf文件中定义
  4. any:跟随在IP地址之后的any表示任意端口号
  5. $HOME_NET:IP地址,在snort.conf文件中定义
  6. 80:表示80端口
  7. msg:在报警和包日志中打印的消息
  8. sid:规则的id号

报警输出文件为/var/log/snort目录下alert文件,打开一个新的终端,cd到报警文件所在目录/var/log/snort,使用tail -f命令动态的查看alert文件,即有新的报警信息存入alert文件时,新添加的报警信息将输出至终端显示,如下图所示:

在另一个终端中,启动apache2命令为:/etc/init.d/apache2 start,使得其它主机可以访问kali主机Web主页,如下图所示:

以入侵检测方式启动snort并添加-c命令使用配置文件snort.conf,命令为:snort -A full -c /etc/snort/snort.conf(配置文件中包含了自定义规则文件70.rules),如下图所示:

打开本地主机,使用浏览器访问kali主机Web主页(http://192.168.70.137/),如下图所示:

返回kali主机,可以得知alert文件中新添加了报警信息,从报警信息可知,IP为192.168.70.1的主机访问了kali本机的Web页面,如下图所示:

3.在70.rules文件中继续添加FTP规则,如下图所示:
FTP规则命令如下:
alert tcp $EXTERNAL_NET any -> $HOME_NET 21 (msg:"USER LOGIN";content:"USER";sid:10000002;tag:host,10,packets,src;rev:1;)

snort.conf保存后,输入命令:snort -d -A full -c /etc/snort/snort.conf 启动snort服务,这里使用-d 参数是为了抓取应用层的数据包,如下图所示:

Kali 主机中使用命令/etc/init.d/vsftpd start 开启ftp服务,如下图所示:

在本机中,使用用户名:uftp,密码:123456对kali主机FTP服务器进行登录,登录成功后输入命令quit退出登录,如下图所示:

返回kali主机,可以看到alert新添加FTP报警信息如下图所示:

在/var/log/snort目录下可以看到新增日志文件snort.log.163929377,输入命令snort -dr snort.log.163929377,在终端打开新增加的日志文件,日志文件中已捕获用户登录的用户名及密码,且日志中保存的数据包个数刚好为11(触发规则的数据包和随后包触发规则源地址的数据包)。如下图所示:

4.在70.rules文件中继续添加新的规则,如下图所示:
alert icmp $EXTERNAL_NET any -> $HOME_NET any (msg:"We are being pinged!";icode:0;itype:8;sid:10000003;rev:1;)

在kali终端输入命令:snort -e -A full -c /etc/snort/snort.conf启动snort, -e 命令用于抓取链路层数据包,如下图所示:

在本地主机对kali 主机进行ping操作,如下图所示:

返回kali主机,可以看到新添加的报警信息,报警信息中还包含了ping操作的主机MAC地址,如下图所示:

[验证]:打开本地cmd输入命令ipconfig /all 查看是否一致,结果一致,如下图所示: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文章来源: 博客园

原文链接: https://www.cnblogs.com/zovt/p/15679706.html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