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是近期最火的概念了,和之前的AlphaGo
不同,GPT
让AI
和普通大众如此接近,让大家可以亲自接触到AI
带来的全新体验。
不过,AI
并不是魔法,ChatGPT
也不是革命性的新技术。
目前我个人来看,ChatGPT
要取代人类的工作还言之过早,不过,辅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却已经绰绰有余。
ChatGPT
如此热门,相信很多人都对它能力的来源充满好奇,本文是我个人查阅一些资料后对其原理的粗浅理解。
不足之处,还望不吝指正。
1. 核心概念
ChatGPT
的背后肯定会涉及很多AI
相关技术和概念。
其中,理解ChatGPT
技术最核心的几个概念是:
1.1. GPT
GPT
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的缩写,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训练AI模型的方法。
硬翻译成中文的话叫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很别扭,不如直接用简称GPT
。
ChatGPT
之所以对话起来如此自然,与GPT
技术密切相关。GPT
在训练时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但不是简单的在数据上建立规则,模板之类的,而是考虑了上下文信息,通过分析输入的文本,来生成回答的内容,这也是神经网络擅长的地方。
而且,GPT
还有自我纠错的能力,当生成的内容出现错误时,GPT
可以自动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使得GPT
生成的内容越来越可靠和正确。
1.2. LLM
LLM
是Large Language Model的缩写,中文叫大语言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理解成一个拟合函数,这个函数的参数非常之多,据说GPT-3
就已经有大约 1750亿
参数。
可见语言模型有多么复杂。
1.3. embedding
简单来说,embedding
就是将某个东西映射为向量,然后就可以通过计算向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距离)来确定这些东西之间的关系。
所以embedding
技术是关键,如果不能把语言通过embedding
技术映射成向量,那么人类的各种语言是无法传递给算法去运算的。
2. 过程
了解了上面三个核心概念之后,简单绘制了一个训练过程的图。
每个步骤都是一个大工程。
第一步,将本文和一连串对应的token
关联起来,让后用embedding
技术(向量)表达这种关联。
这一步就需要面对海量的文本,GPT-3
有1750亿
个参数,那么训练材料可能就超过17500亿
个词元。
这大概什么规模呢,以小说《红楼梦》为例的话,ChatGPT
的训练材料相当于175万
本《红楼梦》。
根据报道,ChatGPT
实际上用了 570 GB
的训练材料,来自互联网上各种资源。
第二步训练时,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消耗的计算资源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人工智能只能大公司才有实力去做的主要原因。
不说技术上的人才储备,只是硬件上的成本已不是一般公司所能承受的了。
最后生成一个LLM
(大语言模型),这个LLM
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完善自己。
3. 思考
整体看来,ChatGPT
其实并没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只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硬件的性能的极大提升,AI
需要的数据和算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所以,之前停留在理论上的AI
算法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不过,在惊叹ChatGPT
能力,担忧其取代人类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局限性。
首先,ChatGPT
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人类已有的知识,GPT
并不能创造新的知识,只能重组已有的知识。
我看到很多文章把这个当成ChatGPT
的一个局限性或者不及人类的地方。
不过,我觉得目前人类的知识总量早已不是一个人所能掌握的了,再也没有古时候无所不知的圣人了(那时候知识总量有限)。
所以,ChatGPT
掌握的知识对个人来说,有很多很多就是认知之外的新知识。
由此也可看出,ChatGPT
取代人类,尤其是取代已经探索到人类知识边界的人们还为时尚早。
此外,人类突然冒出的新的想法和灵感,目前也不知道如何通过机器来模拟这种情况。
其次,GPT
的训练过程有不可约性。
所谓不可约性,是指不能进一步简化,或者不能由其他一些简单的规则推导出来。
也就是说,ChatGPT
给我们什么样的回答,不是由明确的数学证明推导出来的,我们是无法预测回答结果的。
因此,在一些关键的地方,特别是涉及到人身安全的方面,完全交给ChatGPT
,虽然知道ChatGPT也许会做的更好,心里总是有些担心。
最后,ChatGPT
要用的好也没那么容易,要想得到好的答案,先得提出好的问题,这一点和搜索引擎的关键字类似。
不过,ChatGPT
能够关联上下文,每次的提问它都会考虑进去,不像搜索引擎每次都是独立的搜索,所以对普通人来说更加友好,更加亲切一些。
总之,ChatGPT
还在发展完善之中,面对新的AI
技术,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神话它,也不要妖魔化它,抵制它。
而是基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尽可能的先去了解它,尝试使用它,切实用好AI
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学习效率,比争论其优缺点更有意义。
文章来源: 博客园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